27/1973年正月十三 (第2/3页)
你在怀里,我就踏实了。” 他在门外看了很久。 看她一个人,孤静静地立着,只穿一身单薄的旧衬衣,大气不出,窝着肩膀,两片肩胛骨像困顿久了的蝴蝶,要从皮肤里破出来。 何止没着落,他心疼了不知几疼。 信是他从场部找回来的。 所以在清理污渍时不可避免看到几句,当下高兴变成疑惑,疑惑转向沉重。 情绪上的跌宕起伏,他比她早一步完成。 他甚至比她更早萌生出猜想:也许在重大变故发生之后,嬢嬢心里病了,忘记先前写过一封报丧信,所以才有三封一样的报丧信出现在这里。 如果真是这样,过去四年,一名病人,至亲不在身边,老妇人要怎么过下去? 杜蘅是不哭的。 见识过眼泪有多没用的人,不会再在海拔3500的大荒漠上浪费任何一点身体储水,锅炉高温也蒸发过她的眼泪,那场像蛆虫一样的大雪,一场眼部感染,榨干眼眶所有储水。 所以现在,她是一个少泪的人。 陈顺告诉她,香烟纸夹着一封不成样的信封里,上面是串北京地址。即便不是嬢嬢笔迹,无论如何,他打算先打个电报,托北京的朋友帮忙找找。 尽管他这么说了。 尽管他给她带来了一点希望。 杜蘅心里不详的预感仍然在膨胀,无休无止,像宇宙不断膨胀一样,膨胀到使现实觉得十分拥挤,无地容身。 她惊觉北京竟是这么遥远的地方。 她还保有做囚犯的自觉。 从来不敢联系绍兴家中,担心自己的成分会给本就艰难的嬢嬢祖父再添麻烦,她不能这么做。 直到今年年后收到嬢嬢迟到四年的报丧来信,才敢把绍兴,把嬢嬢拿出来想一想。 在这之前她从不敢想从前,更不敢想绍兴。 “北京,太远了。” 杜蘅闭了闭眼。 太远了。 哪怕嬢嬢在那里,她也到不了。 何况嬢嬢未必就在那里。 但陈顺说,就现在,他带她上场部邮电局,拍电报。 他一刻也等不了,像军人听见他的集结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