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21 (第1/3页)
术就差不多该淘汰了…。不过,对于中国工业化之后需要采用的装甲新战术,马仲英与那些外国同行却有着不同的意见,比起被称为“陆战之王”的坦克,自行火炮与搭载步兵跟随坦克作战的装甲输送车(其实也就是机械化步兵)受到了他的特别重视。前者是考虑到中国的空军发展再快。要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即使发展起来了也肯定是战斗机优先,轰炸机、攻击机等对地攻击的机型要想赶上先进国家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因此发扬自胡卫东开始的“大炮兵主义”传统很有必要,此外大口径重炮也只有制造成自行火炮后才能解决在恶劣路况下的机动性难题;而对机械化步兵的高度重视,则主要是为了发挥中国步兵天下第一的传统优势,同时也可以作为快速反应部队用来应付未来可能的小规模军事冲突乃至局部战争。此外。无论是自行火炮还是装甲输送车,都比同档次的坦克要便宜得多,尤其是装甲输送车。一般来说还不到坦克造价的三分之一,这对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注2)的中国来说,无疑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事实上即使是马仲英的装甲部队建设方案对于眼下的中国来说依然有些过于超前了虽然因为胡卫东这几年来的努力,中国的工业与科技基础相比历史同期强了不是一点半点,而且也从外界获得了甚至超过历史上新中国建国初期苏联援助的大量设备技术乃至于人才,但中国的基础还是毕竟太过薄弱了据胡卫东此时估计。中国最快也得到二战结束以后才能实现所有类型装甲车辆的完全自主生产(这还是在设计图纸由胡卫东提供的前提下,所以只说生产不说设计。),至于完全换装并统一后勤标准,编成一个有着完全战斗力的装甲集团军,则还要等上510年。而想要像历史上冷战中后期的美苏这两大超级大国一样拥有数以万计的坦克,那就更加遥远了但就在胡卫东为自己不能早日看到这一天而感动遗憾的时候,远在美国的毛泽民却突然发回了一个令他欣喜若狂、甚至一度因此有些患得患失的特大喜讯注1:书中的标准是工人(含矿工和农业工人)数量超过农民3倍以上,这一标准只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