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_分卷阅读320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20 (第2/3页)

生命”。也就是在贫弱落后的中国,因为装甲车辆与装甲兵都十分稀缺,同时又缺乏支援装甲集群正面进攻的强大空军和远程炮群,使得装甲部队正面进攻的难度大为增加,这才显得相对划算很多。

而对于装甲骑兵战术中至关重要的轻型坦克,古德里安更是毫无兴趣,因为这在他看来完全是因为中国的基建实在太差(主要)、地形又太过崎岖(次要。因为山地比例再高,精华地带也永远是平原地形。)所致,若是在基建发达且地势开阔平坦的欧洲大陆上,装甲薄、火力弱的轻型坦克几乎没有任何价值。虽然轻型坦克造价相对便宜,而且故障率一般也较同等工艺水平下设计生产的中型坦克低一些。但在古德里安看来,德国工业生产能力和后勤维修力量强大,而人力资源相对不足,这两个优点的价值其实十分有限,根本不必为此“因小失大”

简单来说,所谓的装甲骑兵战术,只有在敌我两方都并非强大工业国的前提下才有较大价值,因此对于西方列强乃至于红色苏联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对于工业化水平(注1)世界第一的德国来说就更是如此。而且装甲骑兵战术对于指挥官的战术素养与临机应变要求极高,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将领的天赋与经验,这是西方军校模式所无法培养出来的,只能在战争中进行残酷的自然选择,而即使是以此大获成功的中国赤色党军,目前也仅有马仲英自己能够运用自如,可见人才难得。因此对于工业发达、人命也相对值钱得多的西方列强来说无疑显得更为鸡肋。

与之相比,看似没有太大技术含量的常规装甲集群突击战术虽然损失率高,但在古德里安看来,以德国雄厚的工业基础,只要最终获胜,预期中为了消灭几十万人而不得不损失掉的几百辆、乃至一千多辆坦克与装甲车只需一两个月就能重新补齐,而且在德国能开坦克的人多的是,可不像在中国这样金贵,反而是常规装甲集群突击战术下坦克装甲车更快的推进速度对于德国来说更具价值,毕竟他们的对手同样也都是工业强国,因此德军宁可前期损失大一点,也要迅速将敌人的抵抗打垮,否则就变成了双方靠着工业实力拼消耗,那无疑对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