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264 (第5/5页)
通常可分为三种: 小净:教徒在起身、便溺、进膳前后要洗涤身体裸露部分并诵读经文; 大净:在新生礼、结婚或分娩时要在祭司主持下进行全身沐浴; 特净:主要为将从事神职工作或搬运死尸者举行,须有祭司二人主持,在一条狗的注视下,用水、砂、牛尿等进行沐浴,以此涤除心身污秽和驱除恶灵, 一般历时九天。 该教视水、火、土为神圣,故反对水葬、火葬和土葬而实行“天葬”(或称鸟葬)这是波斯古代葬礼的遗俗,教徒死后,尸体要送入“寂没之塔”,塔一般建筑在山丘上,塔顶安放石板,塔中有井,塔内分内中外三层,分别安置男、女和小孩的尸骨,举葬时,神职人员与抬尸者将尸体赤身裸体移至塔顶,听任鹰鹜啄尽尸肉,然后将骨架投入井穴,该教认为“寂没塔”为众恶神嬉戏之所,信徒不得涉足该塔,凡接触者必须行洁净礼,事实上,寂寞塔在一九七八年就很少被使用了。此后所有琐罗亚斯德教徒的遗体均被葬在寂寞塔前的墓地里。 石窟琐罗亚斯德教在萨珊王朝时盛行于中亚各地,世纪中叶穆斯林统治波斯、占有中亚后,大批教徒向东迁徙,新罗僧人慧超适路过中亚,在中记载:“从大食国已东,并是胡国,即安国、曹国、史国、石骡国、米国、康国……总事火祆。”当时中国新疆的高昌、焉耆、康国、疏勒、于阗等地也流行该教。 在唐以前的中国的经典、史籍中,已可找到有关火祆教的记载。但一般认为,波斯于五百一十八年通北魏,与波斯邻近的滑国(今阿姆河南昆都斯城)于五百一十六年通梁,这两国皆信奉火祆教,因之火祆教传入汉族地区的时间当在五百一十六年到五百一十九年间,火祆教崇奉之神在北魏、南梁时被称为天神、火天神、火神天神或天神火神;到隋末唐初才称火祆,以此表示它是外国的天神。 该教传入中国后曾受到北魏、北齐、北周、南梁等统治阶级的支持,北魏的灵太后率领宫廷大臣及眷属几百人奉祀火天神,北齐后主“躬自鼓儛,以事胡天”。因此,在京都(邺,今河南临漳县)出现了很多奉祀火祆的神庙,一时蔚成风气。北周的皇帝也曾亲自“拜胡天”、“从事夷俗”。从北魏开始,北齐、北周相继在鸿胪寺中设置火祆教的祀官,唐朝在东西两京都建立祆祠,东京有二所,西京有四所。在这些祠庙中“商胡祈福,烹猪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极一时之盛。另外,在丝绸之路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