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农门科举奋斗日常 第104节 (第3/5页)
想再继续这样头悬梁锥刺股念古籍写诗书了,他想快点有一个功名,然后做一些实事。 叶问听此,只笑:“你太久不在文人圈里了,如今这风向已经变了。” 上行下效,一个有名望和威仪的君王想提拔实干家,院试乡试可能还不显,但京城这边的会试,作诗赋早已不是举业重点。 甚至于祖父也曾说过,圣上想把诗作直接作为会试的点缀,不计入举子们的主要成绩之中,是几个老臣不同意,才搁置了。 “所以诗作的一般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你的策论,你的观点。” 少年文人的观点,是一把尖利的,能刺入这山河暗疮的刀,还是一块软绵绵的绣花枕头,才真正决定了一切。 “所以二弟,此番下场,我觉得你必中。” 陈延有些惊讶,竟是如此? - 另一边,陈延和叶问走后,叶家两代还在书房内谈天。 叶祖父喝了口茶,“那孩子会是圣上喜欢的举子,出身寒门、吃苦耐劳,不愧是走出过这方寸地的人,言之有物、一切策论启于民,行有据……”这孩子是叶家的就好了。 不过转念一想,出身叶家,也不可能有这番思想抱负。 “父亲何以叹气?这陈家小子和叶问的关系不错,将来入了门,也能和叶问守望相助,也是家中的助力。” 祖父嗯了一声,可叹,叶问虽然文采出众,但如此骄子、心性虽好,但城府不深,有些烂漫,于做实事上……也差了一筹。 这样的人,在做官一途想有建树实在是难。 不过想多了,叶祖父也释然了,叶家现今在朝为官者不少,他已坐到高位,将来退下来,便是儿子顶上,家里断无一门二人,均居高位的。 叶问做得再好,也当不了实权者,这样在翰林院里编书也不错,文名远扬,将来做清贵也是不错的。 “若此番陈家小子得中,家中倒可一扶。” 以此子心性,若能稳住,将来一个天子宠臣的位置是少不了的。 “就是黑了点。”叶探花开了个玩笑,“陛下爱美,常赞白净书生。”长得好看当官都占便宜。 “你真促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