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张浚回朝篇 (第3/4页)
br> 而赵眘则非常兴奋。这在他来看是重大转机,他爹开始支持。开始给政策了。在又一次的见爹日时,赵眘以张浚为话题,展开新一轮的北伐建议。他以为定可和爹产生共鸣,由认同张浚开始,转而认同北伐!却不料这一次,爹的话是这样的“儿子你要长点心,认真仔细地观察臣子做事。如张浚,他常备一记事本。凡有士大夫拜见他,都会记在本子上,私下许诺以后予以举荐。到军队里,他又拿国家的金银财宝分给手下士卒,以笼络人心。不知官职是谁的,金银又是谁的!其徒有虚名,唯好以国家名器为人情尔” 赵眘愕然!前后反差太大了,赵构先是肯定了与张浚的交情,又鄙视了张浚的工作方式。这说明了什么?是先扬后抑,较常见的政治手段?还是说这是在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难道张浚真是言过其实,表清里浊的两面派?一颗有毒的种子顺利在赵眘心里生根发芽,他不由自主的顺这思路想了下去。这不怪他。他受过专业的政治培训,这些都是本能反应… 但赵昚终于下了结论。赵构不北伐,他想北伐!张浚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抗金、计划北伐…有这个定式在就足够了!可那颗种子只要种下,就再也没法彻底拔出来! 赵眘找爹要政策的事泡汤了,只能再想别的渠道。赵昚决定从大臣们中找帮手,第一人选理所当然是他最亲近、最信任、最习惯的老师史浩。这位史老师是非常坚挺的存在,之前一记昏招让国家失地16州、损兵3万多,却连降级的处分都没,连失去皇帝信任的危机都不存在! 这时赵眘非常渴望老师的共鸣。可老师偏偏还是明确表态:他一如既往地不支持北伐!且严正告诫学生你被别有用心的人骗了。至于怎么被骗的,老师给你现场示范… 史浩要求和张浚进行廷辨。在金殿上,在皇帝、在文武百官面前把事情说清楚! 67岁的张浚不得不应战。这也算是他的诉职吧。考虑到他这些年一直生活在苦闷打压中,健康肯定是负值。可张浚完全不管这些,他壮志飞扬、复国复仇的理想,且只能由他完成的理想在等着他,他必须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同时他想北伐,是举国之力每个官员都得配合才成。于是4月8日,张浚从江淮前线赶回了临安,他满心希望能把这次廷辩变成一积极的誓师大会,把敌对派、骑墙派都争取过来,甚至变成他的手下,一起为北伐努力! 这件事再次证明了张浚是位乐观主义战士。他在每次斗争来临前都信心满满,如这次… 史浩是个官场新丁,不过就是新皇帝的老师,之前的履历表是温州教授、太学正、国子博士…这和张浚怎么比?张浚在靖康之变前的开封城里都比这些头衔大得多! 所以张浚不以为这是场战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