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桥到崖山_绍述纷争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绍述纷争篇 (第2/5页)

韩琦的亲戚、是旧党。但元祐时期高太皇太后废除新法时,他才把整个官场都吓了一跳。他站出来和司马光他们辩论,一条条、逐字逐句反驳:新法哪里不好?先皇哪里失政?我们来讲清楚!

    这时人们才看清楚,韩家的女婿、李清臣居然是王安石的信徒!那他为什么不在新法实行的15年里积极参与呢?这时树倒猢狲散,他一个人出来逞能。不是找死吗?

    不!这是一位大才子的特殊心理。当别人一窝蜂拥上去争名夺利时,他远远地站着,这叫清高。当别人争先恐后躲开,怕惹事时,他站出来独自面对,这叫操守…爱惜自己的羽毛。珍惜自己的信念,蔑视凡人所看重的功名利禄,这是中国名士几千年传承的核心意识…

    只是结局不大好,李清臣被下放了,同时被旧党踢出阵容。连韩氏家族都看他不顺眼。这些他都不在意,被压制9年后回到京城,主持这次考试,出了下面这道超长的考题——“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可差可募之说杂而役法病,或东或北之论异而河患滋,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或,惟当之为贵,圣人亦可有必焉”

    尽量用普通话翻译一下——这些年恢复了诗词歌赋等考试内容,选出的人才只会唱歌不懂业务。废除了青苗法,可常平仓等惠民设施也没完善,搞得农民很穷。差役法好还是募役法好的争论一直没结果,实际实行的役法效果一团糟。黄河改道了,是向东导回还是北顺它去,争来争去定不下来,水灾越来越大。割让土地讨好外族,希望边境安宁,没想到适得其反,异族人气焰嚣张,胃口更大了。放弃税收利润给老百姓方便,商业活动反而滞迨衰弱。世上的事,行得通的可沿袭下去,结果操蛋的定是哪出了错,必须改,只有眼下最实用的才是正确的,圣人做事又哪有一定之规呢?

    大家觉得怎样?冷汗下来没?这几句话把元祐年间的政府行为批得体无完肤,从农业到科考、从役法到救灾、从商业到外交,统统地失败!

    很震撼?一般来说,这样全方位的否定,是改朝换代后对上一代亡国之君才能提出的指责。不这样说,就没推翻的理由。可这是顺沿时期的宋朝,至于这么血淋淋的批判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宋哲宗亲政后的政治精神,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谁在这9年里干了什么,都要连本代利还回来!首先从施政纲领上做起!

    这种全方面否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