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日常》 (第4/5页)
讓他動情的,並不是我。 但這份疑問,反而提供了我大量的思考空間,也成為我在等待他回來的漫長時間裡,唯一的消遣。 手機沒有被沒收,我依然擁有對外聯繫的自由,但我卻毫無動機去聯絡任何人。比起與外界交流,我更願意獨自沉浸在對他的研究中—— 他的行為模式、他的慾望、他的本質。 比如,我逐漸發現,他將「心理諮商」作為一種手段,透過患者的反應來學習人類行為,甚至進一步提取、分析他們的心理運作方式。 起初,我以為心理學家只是他用來維持社會形象的假面,畢竟這份職業能為他提供極大的便利,讓他在人群中顯得無害、甚至被推崇。 但後來,我發現這似乎不僅僅是一個偽裝。 他確實在「研究」,並且享受這種研究帶來的控制感。他從不在乎所謂的倫理問題,甚至可以說,他將這一切當作純粹的學術實驗—— ——用來剖析、拆解、馴服人類。 我還發現,他似乎對女性懷有某種根深蒂固的厭惡。 某次,家中的電視正播放著一則關於學術界女性權威的專訪,螢幕上的女人談吐優雅、自信,受到眾多尊敬。 他的視線在畫面上停留了幾秒,神情沒有太多波動,卻流露出一種微妙的厭惡。 不是純粹的支配慾,而是某種近乎本能的鄙視。 這與他看待我時截然不同。 我不確定這意味著什麼,但我確信一件事—— 這個男人,遠比我想像的更加複雜。 他不是單純的施虐狂,也不是毫無動機的掠奪者。他的世界觀、他的價值體系,甚至他的欲望,都建立在某種更深層的信念之上。 而我,還沒有完全看透這一切。 但這並不讓我退縮,反而讓我更加著迷。 於是,我開始嘗試各種方式,來試探他的反應。 —— 「主人。」 某天,我故意學著其他「寵物」的語氣這樣喚他,本以為他會像往常一樣無視,甚至懶得搭理我。 但這次,他的視線竟然有一瞬間停留在我身上,眉頭微微皺起,語氣中透出不耐:「別那樣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