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男人的過往》 (第4/5页)
為純粹的好奇,而隨意解剖動物。 ——在目睹動物、甚至同類的痛苦與死亡時,他們會產生近乎本能的共感。這種共感,使他們避免對其他個體施加傷害,並將這種情緒稱為「同理心」。 這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 如果說這是一種「本能」,那它為何沒有出現在我身上。 又或者這是一種「後天養成」,那麼父母究竟是在哪個環節出了錯,才導致我與他們不同。 我的家庭有哪裡異常嗎? 他們沒有虐待我,沒有遺棄我,甚至願意為了我的問題費心奔走,試圖找出「解決方法」。但我依舊無法產生這種情緒。 唯一的變化是,我學會了適度模擬他人的情緒,以確保自己能更輕易地融入社會關係。 當一個人能夠理解「共感」的機制,卻不具備真正的情感,那麼,他便能有選擇地展現「同理心」,讓自己在人際互動中顯得毫無破綻。 於是,我學會了微笑,學會了關心別人,學會了在適當的時機露出悲傷的表情。 這些技巧,成功幫助我躲過了那些煩人的諮商與溝通時間。 也是在這個時候,我開始意識到—— 我,與大多數人不同。 如果說家庭真的能決定一個人的本質,那麼,我的父母究竟做錯了什麼,才讓我成為這樣的人? 「真要說的話,從大腦發展層面的缺陷解釋,還比較能夠說服人。」 心理學確實是一門有趣的學科,它讓我能夠更精準地理解「普通人」的思維運作模式。雖然並非所有理論都適用於我,但其中一些觀點,確實能夠有效解釋我的行為動機,甚至幫助我更好地操控他人。 我翻過一頁,準備繼續閱讀,卻被一股微妙的觸感打斷。 女人已經從剛才順從地躺著的姿態,變成蜷縮在我腿上的模樣。她的雙手緊抓著我的衣袖,神情既痛苦又迷亂,像隻受盡折磨的動物。 「主人……好難受……」 聲音顫抖,幾乎帶著哭腔,完全沒有了最初的那份倔強與反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