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八章 圈层 (第1/3页)
第四十八章 圈层
说冯振霖满口废话其实是冤枉了他。尽管他东拉西扯了十来分钟都没说到点子上,不过,倒也算得上前情提要。之所以顾惟会那么不耐烦,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这个电话来得不是时候,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前情提要于他而言既不新鲜,并且,也勾不起任何兴趣。 简单地说,美国人姚文龙想要打入国内的上流圈层,其中一条捷径就是给培养出这个圈层的名校捐款,混个名誉校友的身份。身份意味着身价,同时也意味着圈内的认同感。有了认同感,那就是同类。许多交易只能在同类当中进行,所以,这算是半张入场券。 可问题就在于,名校捐款自有一套规则,并不是捐款人上赶着送钱,校方就一定会领情。倘若给普通学校捐款,那叫热心教育,是做慈善,因而通常是来者不拒。可是给名校捐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跟买爵位有很大的类似之处——捐款人出资,校方给予身份。正因如此,越是有声名、有地位的老牌贵族学校,就越不轻易接受校友或亲属以外的捐赠。贵族学校之所以能成为贵族学校,除开优异的资源以外,最重要的便是它们能够维持住圈层的稳定性。倘若无论什么人都能靠塞钱进场,那便不再有任何体面可言。 何况,这样的学校也从来不缺少这些黄白之物。老一辈的校友喜欢捐楼捐地,等到楼和地都捐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包揽学校的各种开支——譬如校园的改建与维护,教师的薪酬与福利,以及各种活动用款等等。因为校友身家不菲,捐赠的体量自然也就蔚为壮观,刨去正常的运营成本,超额的部分甚至可以单独成立出一个基金会。多数时候,此类捐赠并非是为了取得立竿见影的好处,而更多地是为了延续家族的影响力。以顾家为例,祖孙三代都是校友,除开成笔的捐款以外,在读期间还要赞助整个学生会三分之二的费用,就连现任会长何靖看到他,论理都该叫一声金主爸爸。其实到了顾惟这里,他根本就不参与学生会的事务,不仅不参与,近来甚至萌生出退会的念头,照理说已经没有了支出这笔款项的理由。然而,这是家族传统,同时也是声名的一部分。 这套玩法原本就是西方社会的舶来品,对于在美国生存了上百年的姚家来说,自然都是门儿清。不接受外人的捐赠?好办,只要把这件事情稍微包装一下,加一点家国情怀,抹一些游子乡愁,剩下的问题自有市政去协调。冯振霖说得没错,华裔,这个身份实在是太特殊了,何况姚家还是华裔中的望族——历经百年,它的传承人跨越重洋归国寻根,捐助国内教育以报答故土的生养之情,在这背后,是对华夏血脉以及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一个打动人心的华人故事就这么跃然纸上,简直就是国家级的宣传标杆。 那么,既然捐了钱,理当也该给人家一点反馈。这么一大笔钱,拿来打水漂都能听个响不是?于是下周一,也就是明天,学校要开展一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