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全家都是穿来的_分卷阅读39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97 (第2/3页)

/br>“就这炭?那你是开点心铺那家吧?”

“啊,呵呵,我就觉得你这炭盆子里的炭瞅着眼熟嘛,烧的怪丑,我家盖窑烧的。是,我家还有个点心铺子叫马老太。”

“啊,你呀,马老太你家的呀,我就觉得我瞅你也面熟嘛。前一阵是不是在这支摊子了,卖什么,辣面?哎呀,弄得这条街都刮那香味儿。你提那老王,那是我叔伯兄弟。”

“对对对,这可真是巧。”

“那咱这是实在关系,我心里就托底了,与你掏心窝说实在的……”

一旁的宋茯苓听的这个尬,她爹硬往上套关系。

而且,一提到钱,关系也不实在啊。

用她对米面的物价理解,曾经在粮铺子里算过,那时候粮价其实就不低。

大概在粮铺子买细米,是八块多钱一斤,不到九块那样。

不那么白,不是好的细面,是七块多钱一斤。

这包子店老板和她爹说,只有面,没有米,所以只能卖与细面。

细面还要卖他们十块钱一斤。

在宋茯苓理解,就是十块钱的等值换算。

面的成色,打开袋子一看,比粮铺子卖7块钱的面还次,里头糙的很。

也就是说,宋茯苓分析:这位小老板应是秋收时花四五块钱左右收上来的,因为他是开铺子的嘛,会一次性在老农手里收上来很多面粉,都存起来,以防粮价后期有动荡,影响他这买卖,怕成本变高。

那么,他等于是在倒手挣一倍。

就这挣一倍,人家还不多卖呢。

这么“大型”的面点铺,就卖四袋子四百斤,再想多买,人家有也说没有。

“不是哥不想卖,家里得留嚼用,几十口子巴望我填饱肚皮。还有你那老王大哥、我那叔伯兄弟,他进不来城都托人给我捎信儿,急够呛,让我务必给他留一些。”

宋茯苓听着,只觉得,这人就那么回事吧。

但宋福生和他闺女不一样,还真挺感谢。

一遍遍说,四百斤就不少了,这就挺谢谢啦。

那啥,盐粒子能不能也匀出点儿?

你调馅的盐粒子,那种就中。

后来,又去了另外三家开门的面食店,用米寿的话就是:“还是姑父认识的那位伯伯好,卖的便宜,还白给我一个包子,姐姐,你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