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20 (第2/3页)
。出乎朝堂上不少人的意料,文武百官们发现民间百姓们收到匈奴被彻底覆灭消息的皆拍手称快,为提出这个建议的代左相歌功颂德,并未觉得代左相此举天理不容。就连平时很胡思乱想的文人们也对大秦覆灭匈奴一事接受的很是坦然。这让一直负责记录历史变迁的史官们不由打从心底松口气,历史没有种族立场,但是他们有啊。要是民间对代左相打从心中排斥,那么可想而知,代左相在历史上的地位处境要不了多好。相反,如果此举能得到天下百姓的认同,那代左相在历史上无疑是一个民族英雄。“臣,在此谢过陛下对臣的恩情。”代左相冲着赵燕歌行了一个大礼。他知道陛下会保住他,却不曾想,陛下不仅没有让他在历史上背负骂名,反而让他的名声更上一层楼。这如何不让代左相心中感激涕零。“代左相是为我大秦出谋划策,是我大秦的有功之臣,那些莫须有的罪名自然近不了代左相的身。”赵燕歌让代左相起来。如果不想让代左相身上出现“残忍”、“无人性”等各种标签,那就唤醒大秦子民对匈奴人的仇恨之情。民报上面舆论一步步由浅至深的引导,早就让大秦子民们对匈奴人恨之入骨。以前匈奴来袭,受害的大都是边关的百姓们,内陆的大部分百姓们只是听说过,感触却不深。但是民报的出现把匈奴人对待中原边关百姓们的罪行一一揭露,同为大秦血脉,同胞们受到匈奴人那些令人发指的对待,哪怕百姓们远在天边,却也能感同身受。尤其是文人们,更为激进,热血上来,随手就能写出唾沫匈奴的文章来。无关人的鲜血只会让人微有感触,却不会产生太大的波澜,可是敌人的鲜血却能够让大秦子民们拍手称快。这样一来,提出这个提议的代左相自然不会受到民间的唾骂。哦,你说大秦内的那些匈奴奴隶,赵燕歌所说的可是事实,纵使他们也无法反驳。只是他们怎么都想不明白,父死子继之类的草原制度,为什么到了中原人的口中就变成了罪大恶极的一件事情?这就是文化之间所造成的差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