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22 (第2/3页)
说一字,萧银瓶写一字。萧银瓶右手裹着纱布,写字很艰难,是在萧妙磬的帮助下才能移动笔杆书写的。这样写出的字,三分像她,又有五分生硬和两分痛苦。这檄文以萧银瓶的视角,痛斥蓟军卑鄙无德,于道义与气势上,将章诏与晏行云打入深渊。檄文写完后,萧银瓶手上的纱布被鲜血浸透了,甚至有血滴下来,落在纸上。吴纪带萧银瓶下去换药,萧妙磬则将檄文送去印刷作坊,拓印无数,发往各地。萧银瓶的字迹本就极有辨识度,即便成如今这般惨不忍睹的字体,但那三分相似俱在骨相,起码懂书法之人能辨识出来。更莫提萧妙磬将滴在檄文上的血一并拓印,白纸、黑字、鲜红的血滴,配上萧银瓶以痛苦变形字迹描摹出的控诉,霎时在各地激起极大的水花。百姓大多不识字,而那些识字之人多多少少对书法有研究。加之临潼关发生之事很快外传,事情是真,那么萧银瓶的控诉之情自也是真。识字之人将此事告知不识字之人,一传十十传百,百姓们受到强烈冲击。原本民心便偏向江东,如今更是一边倒的支持萧氏与公主。百姓纷纷痛斥章诏残害鲁安公,名不正言不顺。蓟军所占据的城池里,民心浮动,怨声载道,守将们也纷纷动摇。越军一路打来,夺取城关越发势如破竹。满城檄文,漫天飞扬。失道寡助,道义为先。萧妙磬的战鼓声一路绝响,袁婕的琵琶声洗涤沿途。半年激战,终于,在冬季最后一场雪落满中原时,三路越军在洛阳的门户新安县会合,三面合围新安。这场激战,章诏几乎投入所有兵力,背水顽抗。整整两个月的围攻和防守,无数生命的陨落,尸山血海,前仆后继。终于在春风吹进玉门关之际,新安城破。三路越军杀入新安,直逼洛阳。这座高耸厚重的古城,就像是混战时代留下的最后一堵墙,踏过去,便能终结这个时代。这一天,洛阳城的桃花开了。纷飞的乱红如雨,飘落在血泊中,被染作更浓烈的鲜红。洛阳宫里飞扬着箫声,那是章晔在高高的凤台上吹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