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63 (第2/3页)
来感谢天地,这次,他依然是前头很好的位子,望着距离,就算夜里,也应该不会被便溺味儿熏的睡不着觉。姜琬精神抖擞地坐下去,再检查一遍考篮,把要用的东西搁在最外面,然后闭目养神。流程上,乡试一共考三场,三天两夜,考生需在号舍里过两个晚上,和之前的县试一样,他经历过的。在这三场考试中,头场考八股文,第二场考策论,最后诗赋、经义,大框架是死死板板的,多少年不变。清一代考科举屡次不中的吴敬梓在中借王冕之口控诉科举:“这个法却定得不好,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不过姜琬倒觉得这个法子,对于他这个穿越过去不久的人来说,挺好的,只要死死记住科举文章、诗赋的框架,然后拿东西往里面塞就行了,若要是真的灵活起来,他自认为古代土著的智慧和见识,分分钟可能秒杀了他。这和他上辈子对古人的看法有些不一样。第54章乡试(下)头场照例是八股文打头阵的,四书五经文,严格遵循“代圣人立言”,这一意旨,文中的思想、语言和思维逻辑方式,都必须假托代拟孔孟的思想和文风,不能越儒家思想的雷池半步,一旦违于此,就是离经叛道,“文理荒谬”的废料了。比如宋代的柳永,一不小心在科举的时候弄了些风月词汇,结果一辈子就“奉旨填词”去了。是幸还是不幸姑且不论,只是在科举这条路上,他是没门儿了。头一场最不好写,也最重要,如果头场文章就被刷掉了,那么第二场、第三场的试卷就不用看了。不过也不是说第二、三场就不重要,就算头场文章写的远远把别人甩在后面,但是接下来的两场出了问题,同样可能会落榜。姜琬记得有次在北京博物馆展出的清朝末年的乡试墨卷,原件均镌刻付印,其中有落榜考生的卷子,文后有阅卷考官的评语:此卷拟取前列,故首三艺均已付刻,因二、三场太草率,故抑之。大概意思就是第一场考的好,但是第二、三场没有写好,所以不录取他了。听起来很残酷的。稍稍想了一会儿这些,姜琬给了自己点儿压力,饱沾笔墨,开始在草稿纸上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