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_分卷阅读7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78 (第2/3页)

没资格,除却今科要下秋闱的那些佼佼者之外,就是少数被人评价为极具潜质的明日之星——这其中就有被长辈又或兄长带来的年少童生。

每县科考排在一二等,能够参加乡试的足有三四十人,六县便是两百多人,再加上特邀乡宦,府县官员,混进来的童生以及各色人物,差不多是小三百人,三层楼一楼十桌,满满当当。而三楼的十桌,主桌是徽州府衙和歙县衙门的主司和顶尖的乡宦,次桌是州县属官和次一等的乡宦,剩下八桌的分配问题,六县差点没打破头。最终歙县夺下三桌,其余五桌则是婺源两桌,休宁一桌,祁门一桌,绩溪和黟县共一桌。

这全都是按照往年进士和举人的比例来的,纵使不服气的也只能暗自生闷气。至于二楼一楼的分配,则稍稍简单一些。

从巳正(十点)过后,就有生员三五成群地赶到了这里。这些来得早的人大都已经参加过一次两次三次的乡试大比,深知难度,更知道自己希望不大,所以座次也大多位于一楼大堂。只不过,亲自迎客的洪仁武仍然对每一个人都笑容可掬礼数周到。因为科举这种事是没个准的,一次就夺下解元的,可能如同唐寅那样倒霉,而七八次才考中举人的,也有可能再考中一个进士。在这种场合,宁负白头翁,莫欺少年穷要不得,一碗水绝对要端平。

随着人越来越多,一楼二楼都坐了个六分满。尤其是坐在最靠外的人,全都在后到的人中,找寻那些声名在外的人影。

“看,那是黟县赵明章,据说黟县今科最有指望的就是他了,还有人说他能中个亚元。”

“那是祁门的潘政,上一次乡试据说是墨滴污了字纸,这才遗憾落榜。”

“快瞧瞧,那是鲍氏三兄弟,一家三秀才,只可惜没出一个举人!”

在这样的议论声中,一个个身穿襕衫的秀才或昂首挺胸,或谦和恭敬地进入了状元楼。每个人都早就知道自己的座次,呼朋唤友坐定之后,也就跟着其他人一块继续八卦他们后头到来的人。但迄今为止,别说那些各县乡宦还没有一个到,三楼座次上也只是稀稀拉拉坐了没几个人。显然印证了一句老话,重要的大人物总是姗姗来迟的。先到者腹诽归腹诽,但很多人都心知肚明自己这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