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12 (第3/3页)
感到某种恐怖的危机,对于未来的我那莫大的不安,一方面提高我脱离现实的梦想能力,同时驱赶我,使我遁逃向那个梦想的“恶习”。不安就说明已承认了它。“20岁之前你肯定死。”朋友们看到我柔弱的样子,这样嘲弄道。“也他妈的说得太严重了。”我虽然苦笑着,面部抽动,却奇妙地从这预言中理解了这一感伤。“要不要打赌?”“要是这样,我只好赌活,不是吗?”我回答道,“如果你赌我死的话。”“是的,真够可怜的啊,你要输的啊!”朋友带着少年人的残酷,这样重复着说道。不仅我一个人这样,同年的同学都是这样。我们的腋窝里,还见不到像近江那样茂盛的东西。只不过显现出一点点蘖一样的征兆。而且以前我也不可能很注意那个地方。将它成为我固定观念的,显然是近江的腋窝。洗澡时,我开始长时间地立于镜子前。镜子毫不留情地映着我的裸体。我就像是那确信自己长大了也可能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这与那夸张的童话主题正好相反。我那期待总有一天我的肩膀也会像近江的肩膀,我的胸脯总有一天会像近江的胸脯,这期待就映在眼前的镜子里。虽然可以勉强地从那似像非像的我那瘦弱的肩膀、似像非像的我那贫瘠的胸脯上发现这期待,可那如履薄冰的不安,依然充满我的心中,那与其是不安,不如说是一种自虐性的确信,一种带有神谕味道的确信——“我绝不可能想近江。”在元禄时期[1688—1704年]的浮世绘[日本传统风俗画]里,相爱男女的容貌常常被画得惊人地相似。古希腊雕塑对于美的普遍理想,也使得将男女趋于相似。这里难道不是少了爱的一个隐秘的意义吗?难道不是流动着那想丝毫不差地相似而又不可能达到的热望吗?这热望驱使人,将他们从不可能的相反之极引向变成可能的那悲剧性的离反,难道不是吗?也就是说,既然相爱的东西不能变成完全相似的东西,莫不如努力使彼此没有丝毫相似之处,使这样的叛离原原本本地服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