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9 (第3/3页)
实不容有二。是以,心即理。”“理又作何解?”“理即天理,得天地生,人得之,虚灵而不昧。朱夫子云,天理即明德,穷理即明明德。”“何为穷理?”“格物致知。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又道:“然事物无穷,何以尽又何以穷呢?明本心之理,不违天理。犹善。”可见钱福对朱熹的穷理之说也是不怎么认同的。……徐秀问道:“先生之道为何?”“陆九渊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钱福停顿了一下道:“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如此,知之所思即可为,可为则必行也。”钱福道:“概言之,随心而动率性而为即是先生之道。”……一问一答时间快速流逝,对于钱福的学问,徐秀认为就是在王守仁集陆九渊学说之大乘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王学思想前的陆九渊心学的一种历史发展必然的过渡阶段,从而形成自身学说。这并不是说钱福的学问不好,反而当得起一句当世大儒。和王守仁比自然比不了,但要知道,只有在全面掌握传统儒学理学方面知识的情况下,才可能形成自己的学说开宗立派,而更多的人就算全面掌握理学,也只能称一句道学先生,这不是一个等级的。只有精通理学及其他儒学学派,并有自己见解的,才是大儒。有些儒学思想上的东西,徐秀了解的很多,比钱福更加先进,但这不是他的东西,他固然可以说出惊世骇俗的见解,却无法形成自身的学说体系。王守仁从早期,中期到晚期,他的学说是一脉相承的,进一步进一步进一步的凝炼,王学到最后可以用致良知三个字概括,这是王守仁的圣人地位,他一辈子所做的学问凝结到最后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到晚期也被王圣人凝结进了致良知。这一点,是徐秀不可能做到的,毕竟就算量再大,也不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哲学家。形不成自己的东西,也没那个记忆去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