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50 (第2/3页)
女士是把裴宿恒先生当成了走失的豆豆,而并非混淆了宠物犬跟人的名字。”“把宿恒当成了走失的豆豆?”这是个安平从未想过的结论,用了一些功夫来消化博士的诊断,安平仍旧不甚明白,“可是,母亲认识宿恒已经有半年了。她如果真的把宿恒当成了走失的豆豆,为什麽最初见到宿恒时没有症状,反而拖了好几个月才发病?”“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也许是郑女士刚刚才发现裴宿恒先生与豆豆有著微妙的共同之处;又或者是受到了外界的刺激,促使她产生了这样的联想。”安平似乎明白了一些。仔细琢磨又产生新的疑惑,“博士,豆豆走失时才三岁,宿恒却是二十几岁的成年人。母亲病的很厉害,她根本没有人会一天天长大的概念,怎麽能把差别这麽大的两个人联系起来?”博士笑了,“安先生你很敏锐。以正常逻辑来说,病人因为没有时间流逝的概念,所以无法将大脑中已固定成型多年的事物,与另一个差别很大的事物产生联系。但是要注意,这是正常人的逻辑,并不一定适用於病人。安先生之前也提到过,郑女士的思维退回到了三四岁的儿童阶段,自我认知则定位在与令父相识之初的少女时代。与此同时,她又认可未婚的自己有一个上中学的儿子。这以常理是讲不通的。但这样的自我定位,却能让郑女士拥有最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她把所有能让自己感到幸福愉悦的那一部分时光和亲人都保留下了,另一半痛苦的则放弃不去记忆。从病理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保护精神代偿机能。豆豆与裴宿恒先生在郑女士的暗示下产生的关联,亦是这种代偿机能的一部分。”安平细细地思考博士的话,思路渐渐明朗,“我明白了。豆豆也是能让母亲快乐的人。虽然母亲之前表现的像是已经完全不记得豆豆,但在合适的时间有合适的人出现时,失踪的豆豆也会在另一个人身上复活。因为这能让母亲感到安全满足。”“是的。以现在的病情分析看,情况就是这样。”博士做了最後的判断,神情放松下来跟安平开开玩笑,“安先生很有专业素养,有没有兴趣考虑往专业方面发展?”说的安平也是一笑,之前情绪失控产生的尴尬随之消弭不少。博士的行程表安排的非常满,诊断完毕为郑美萍的处方做过调整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