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383 (第3/3页)
考进了大学也轻松不下来。考虑到这个年代的研究生已经堪称是专家级的高级人才。因此考研难度大一点倒也可以理解,可是只有不到一半学生能够顺利毕业(注2)就实在有些夸张了,中国也因此成为了后来世界上唯一一个大学是“严进严出”的国家。甚至即使在几十年后,由于高中入学率的飞速增加和小中专这种特殊学校的消失,大学生中不能毕业的依然十分普遍不过,有付出就有回报,且不说大学生毕业之后前途一片光明,甚至在上大学期间,也可以领到国家发放的补贴,虽然数额不算很多,但节俭一点的话足以维持大学生的日常开支还绰绰有余,如果再做些勤工俭学的工作,大学期间就可以养家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胡卫东虽然来自于后世,但却是坚定支持大学毕业后国家包分配的,因为只有国家能够不在乎大学生工作经验的匮乏、并有足够的耐心等其历练成长。而后世的那些外企、私企乃至乡镇企业却更在乎眼前利益(不在乎也不行,国家不包分配的一个结果就是跳槽也容易了,大家都不想为别人做嫁衣,因此就普遍都更喜欢现成的人才了,因此大学毕业生、尤其是理工科毕业包分配制度的取消不是一个错误,而是两个错误。),招人时动辄要求工作经验,结果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都为了就业而被迫转行,尤其是公务员这种浪费专业才能的位置更是引得大家趋之若鹜(其实这与当初的包分配相比,只是以前是国家将大学生拉进体制,现在是大学生自己要赶着进来,当初为了能去外企工作而鼓噪废止包分配制度的那些人现在不知作何感想,当然他们是不会后悔的,因为苦的只是后来人),很多本来可以成为科技专家的好苗子因此荒废,这种情况若在这个时空再现,绝对是当年就有过切肤之痛的胡卫东所无法容忍的不过胡卫东也并没有搞一刀切,包分配一事学生是可以拒绝的,前提是入学时提出申请,代价是必须放弃补贴和学费免除等一切的福利条件。此外,接受国家分配的大学毕业生只要不是进了关键部门,工作三年期满后就可以自由跳槽,因此除了那些家庭条件极好的学生,很少有人愿意为了短短三年的自由而放弃就读大学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