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66 (第2/3页)
br>可以看出,兴登堡级战列舰的设计方案较之原来的几个已经有了颠覆性的变动,为此调整设计所需花费的时间自然不短,不过反正青岛那两个7万吨级船坞此时还在建设当中,这两艘本来现在就没法开始建造,所以时间上不必太过着急。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德国海军甚至对中国人能否赶在1940年年底之前将那2个巨型船坞建成都表示了强烈的怀疑。但是被任命为青岛船舶工程建设总指挥的沈鸿却显现出了他青出于蓝的系统工程学造诣,不但充分调动了所有参与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几乎连一点时间都没有浪费掉,近乎奇迹地赶在1940年上半年提前建成了这两个亚洲顶尖的现代化巨型船坞,耗时不过两年出头事实上,尽管沈鸿在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贡献罕有人及,但他在历史上浪费掉的时间也实在太多,很难想象如果一直都给予他最好的工作环境,沈鸿能够创造出多么惊人的奇迹。在抗战之前,沈鸿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由一个小学都没毕业的学徒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小企业主,但此时年届而立的沈鸿已经浪费掉了最宝贵的青春(没有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也没能接受工业化大生产的洗礼。)。抗战爆发之后,沈鸿带着自己的机器和工人投奔延安。固然为抗战和解放出了大力,但就其个人而言,在山沟小作坊里很难获得多少成长。建国之后。沈鸿虽然通过刻苦的自学与实践的磨砺而迅速成长为世界级的杰出工程师与工业管理人才,但细究之下他这几十年间的际遇其实也颇为不顺,而究其缘由,可以说他这个人“不懂顺应时势”。在强调自力更生的年代里,他提出不能闭门造车,结果在那十年里遭到了批斗;而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面对技术引进的热潮,他却又反潮流地批评各种崇洋媚外的行径、指出自力更生的传统不能放弃,结果遭到群起围攻而被迫早早离开了一线的工作岗位(对一位热爱科研的专家来说,在科研一线工作到死,远比在家“颐养天年”要幸福得多)“其实沈鸿说的一点也没错,只是国内总是唯上是从,政治正确远比实事求是重要得多。他这种直性子自然吃不开,除非有领导能够给予他全心信任和重用,或者他自己就有足够高的地位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