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_分卷阅读35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57 (第2/3页)

,毕竟有船坞这个没法快速建成的硬件条件限制着,再怎么从国外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也依然是来不及的。可没想到上海的光复竟然来得这么早,这实在是令胡卫东欣喜若狂,而且上海的造船厂可不仅仅只有江南造船所一家,论整体规模的话,由昔日上海第一大造船厂耶松船厂等多家企业陆续兼并合股形成的英联船厂才是上海最大的造船企业。

英联船厂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英联船厂)是一些主要是英国背景的外资与中资企业为了减小内耗而合并形成的中国境内最大的造船业龙头企业,合并后共占地30万平方米,职工近1000人,拥有4座大型船坞(杨树浦1号、2号船坞,董家渡船坞及和丰船坞)。有了这么好的基础,只要注入其相对缺乏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和一些先进的加工设备(比如焊机),三五个月之后这里就可以同时开造四艘排水量万吨级的民船或者八千吨以内的军舰,这比现在仅有一座万吨级船坞的青岛造船厂无疑要强太多了,但问题是,这家造船厂却是外国人的资产注1:这事与胡卫东也有一定关系,他考虑到历史上解放战争后期胜利来得太快,以致于建国时的准备工作严重不足,很多政策法规的出台并未经过仔细斟酌,因而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就拿推广简体字来说,当时因为普及教育的需要,时间十分紧迫,以致于很多简化方案都明显欠妥,字体是简化了,但因为汉字的造字规则没有被严格遵循,很多简体字只是读音相同就直接选用了,结果不但对文化传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破坏,同时接受简体字教育的人在识字较多之后因为没有规律可循,深入学习的难度反倒比繁体字还大,结果简化字只对早期的初级扫盲帮助较大,对于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来说,花在识字上的时间反倒比繁体字更多(现在的简体字是多次修正过的,情况已经好了很多,但因为都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修修补补,问题依然没能完全解决。),这对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因此早在1938年的时候,胡卫东就已经上书中央,希望能够未雨绸缪,提前开始准备工作。中央采纳了胡卫东的建议,便将已经是政治局常委的张浩调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