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77 (第2/3页)
的曲高和寡,谁不渴望着伯牙子期一样的知音呢?钢琴家有钢琴作为自己的情人,这是一种幸运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在为歌词而感到共鸣的时候,赵安也在旋律中听到了一些著名古典的影子。前奏一开始的部分有的意味,而歌词中出现“帕格尼尼的狂想”之时更是直接演奏了两个小节……这样对于钢琴曲的运用,并不是单纯的拼接,而是根据计嘉树对于钢琴曲的理解,把一些极具特色的小节、和弦在某处进行演绎,就好像写文章的时候引用一句古诗或者某个典故,只是为了更恰当地表达一些情绪而已。更说不上是抄袭了,本来这首就很特殊,是一首有关于钢琴的歌曲。歌词与旋律旋律的致敬之处十分明显,就差直接告诉听众这处致敬的来源是什么了。这首歌,无论是歌曲的立意,还是歌词的工整、旋律的设计都相当出色。哪怕这首歌不属于这几年流行的歌曲类型,但是赵安依然确信这首歌会成为在华夏爆炸。看看台下的观众就知道了,谁不是紧紧盯着计嘉树在欣赏呢?赵安以前很不喜欢带有歌词的曲目,因为他认为歌词会限制人的想象力,一首歌所能感染的不过是茫茫众生中的沧海一粟。但起码此时此刻,赵安也沉浸于其中,任由自己的情绪不断发酵。不只是钢琴,只要体验过什么是孤单、曾经把自己的情绪寄托于外物之上,就能够感同身受。当然,与旁人的沉浸不同,赵安心中对于又有一种另外的理解。计嘉树唱的是过去生命中的各种情绪与生活,如果只看歌词的话,会有一种错觉:计嘉树平时性格十分孤僻,除了钢琴之外没有其他的情绪宣泄通道,只有钢琴陪着他。但计嘉树怎么可能是那么孤僻的人。而歌词中那些陪伴,与其说是钢琴,不如说赵安更合适,起码歌词中所有事情,赵安都做过。这真不是赵安自恋,而是计嘉树演唱的时候,双眼紧紧与他对视。勇敢、直接,一如计嘉树以往的行事风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