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30 (第2/3页)
蚀了他的心性。成功掌权之后,李渊璟变得越发多疑敏感,阴郁狠戾,玩得一手制衡之术,时时刻刻只想着如何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帝王宝座。为此所有的政策推行,官员选拔,都是以他的利益为首而天下百姓的利益为次。因此也养出一批只会溜须拍马的表面人才,朝中元老官员屡次进谏,反倒会引来雷霆震怒。朝中的气氛越发变得古怪起来,而这种表面和平被一则关于“科举试效”的奏折所打破,吏部尚书奏请要废除此前一直沿用的九品中正制,允许士人投牒自进,无须先得到高官的举荐也可应试。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有官员奏请新政了。早就数年之前,楚帝执政之时,朝中便已经就此有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只不过后来经历了太子亲征北狄大败,连续犯错被贬,楚帝驾崩,新帝登基等等惊天大事,这个话题便被暂时搁置下来。如今重提,满朝文武自然又是一片哗然,支持与反对两方各持己见,谁也不让谁,每日争论不休,吵得是不可开交。反对者大部分都来自正享受着制度福利,势力强盛的世家官员。九品中正制,在大楚开朝设立之初的本意是由中正官从行状,家世两方面来对官员候选进行评议定品,从而替朝廷选拔人才。但是发展到现在,这个制度的品级评定标准已经完全变成了家世。——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而世家子弟,就算行状不佳,也能轻轻松松位列上品。支持者的态度则在于,实行新策可以更大程度上地让有才有志之人晋升而不受到家世背景的约束,从长远角度上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与建设。李渊璟并非无能之辈,自然能辨清“科举试效”背后的利处,只不过他现在在一等门阀世家里有不少拥护者,再加上李渊启未除,在此刻大刀阔斧推行此法对他本身几乎可以算得上是百弊而无一利。可朝中太傅,从幼时便一直在教导他的师傅,却是个坚定的支持者,为此多次请求面圣来劝说。“赐座。”李渊璟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