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29 (第2/3页)
道,“以及何休的入门弟子,清河名士,崔颂。”※※※※※※※※※※※※※※※※※※※※PS:蔡邕不属于任何阵营,所言皆为“直言”,即做他认为正确的事。记载,蔡邕纯孝正义,被董卓“厚相遇待”。董卓死后,蔡邕曾为他叹惋,从而惹怒王允,被王允下狱,死于狱中。第90章众叛亲离(三)董卓疑道:“清河崔颂?可你当时不是另写一信,说崔颂与你有隙……”说完,蓦地反应过来。向他献策的人是贺维,不是江遵,那么那封另外附上的信应该也是贺维写的。江遵道:“与崔颂有隙的不是我,而是贺萧图(贺维)。”说罢便把洛阳文会上的事大致说了一遍,“……当时参加文会的士子都知道这件事。”董卓点点头。如果贺维与崔颂有仇,那就说得通了。贺维知道崔颂认识江遵,也读过他的策文。所以,贺维在冒充江遵、献上策论时,故意附了那样一条私信。因为他冒用江遵的名义献策,所以读过江遵策论的崔颂在听到这是“江士子”献上的策论时,并未发现不妥。同时,因为他明说二人之间有隙,董卓不自觉间就对崔颂话语的可信度打了个折扣,也不会将他们二人放在一处,避免了贺维穿帮的可能。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董卓差不多完全信了江遵,又想到自己当时问崔颂“此策如何”时,崔颂直言不讳、认为“不妥”,他不由叹道。“只恨我当时没听崔颂的话,没想到这篇策文是真的‘不妥’啊!”江遵眸光一闪:“崔颂的才名享誉天下,恩师生前便格外偏爱于他。以他的眼力,自然能看出这篇策文的弊端。要是他当时能规劝太师,分析这篇策文的利弊,阻止策文的施行就好了。”董卓闻言,眉头一皱。江遵的话倒是提醒了他:崔颂既然知道这个策论不妥,不合时宜,为什么不当面指出利弊,劝他不要施行?他却只说了“觉得不妥”四个字,别的不说,也不解释,如何能让他信服?就不知道他只说不妥,却不解释原因,到底是明哲保身,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