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子的科举路_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17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174节 (第2/5页)

的时候,不是应该让他先在门外候着的吗,怎么就这样让自己进来了呢?

    林远秋自然不知,这会儿景康帝喊他进来,只是因为想到了先前林修撰给出的流民安置方法,所以在听到三皇子说有不少农人对补种粮食不积极时,景康帝就想着听听林修撰有没有好一点的法子。

    原来,此次退水之后的粮食补种,有些农人并没当一回事。

    这其中除了一小部分人觉得肯定白忙一场外,更多的则是直接在家里等着赈济粮了。

    要不是当地知县让众差役去各村下了告示,说谁家若空了田地,就会被严惩的话,恐怕这会儿还有好些田荒着呢。

    其实,这种情况一直都存在。好些农人,只要一受了灾,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该如何补救,而是只一门心思等着朝廷的救济了。

    要景康帝说,他还真不是舍不得这些赈济粮,而是这些百姓的心态实在要不得。

    如今年景好,百姓们这样做并不觉得,可若遇到景盛二十一年的旱涝,那么饿殍遍野的场景说不定又得重现。

    当时景康帝已有十七,对这件事自然是记得一清二楚的。

    现在想来,当年的旱涝,除了受灾面广,其实也算不得严重。之所以后来会造成百姓们的饥不果腹,很大原因就是农人们太过依赖赈灾粮的缘故。

    景康帝心想,要是当时洪涝过后,能及时把受灾不重的地全补种上粮食,哪怕追种上其他易活的短期农作物,也不至于到后来干旱来临时,家家户户都无充饥之物,而全指着朝廷了。

    更不会到了最后,就连朝廷都无粮可赈的地步。

    所以,当务之急,得想一个让百姓们遇到灾害就能积极补救的法子,且一定得是心甘情愿的那种。这样的话,日后真要是遇上涉及面广的灾荒,那么朝廷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百姓们饥不裹腹,以至于流民成患,而束手无策了。

    听到父皇居然把这问题问向了林修撰,李祯心里是十分惊讶的。

    作为一个皇子,朝中的事虽不说事无巨细,可绝大多数他都是知晓的,包括先前杨学士和胡学士被父皇罚跪,而林修撰却得了父皇赏赐文房的事。

    说实话,当时听过之后,李祯心里的想法其实与杨、胡两人差不多,也是觉得林修撰的所答只是取巧罢了。

    不过从这样的取巧中,倒可看出林修撰的机灵。

    只是,机灵并不代表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