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妃打脸日常_第一百五十三章 怨愤之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三章 怨愤之意 (第2/4页)

能起到的作用最多就是逼着先帝自我放纵,但是这份折子却让他明白,先帝被逼得没法是一回事,但太皇太后决绝的态度促使悲剧的发生却又是另一回事。

    政治立场不同,行事准则自然也不同,康熙作为一个掌控大局的帝王,自然明白先帝想要改革的心思和难处,就是他自己每每涉及创新,还不是一样会受到朝中守旧大臣的百般阻挠。他之所以大力提拔新人,倒不是因为朝中那些守旧大臣没有真材实学,而是这些大臣的年纪越大,行事就越是保守,别说开拓进取,就连新东西他们都不愿接受,这样的人说好听一点是沉稳,说的难听一点,就是墨守成规,不愿意接受改变。

    遇上这种事,即便他是帝王,也不可能一意孤行,朝中稳定,需要平衡,有守旧大臣就一定得有懂得开拓进取的大臣,所以他必须平衡两方势力,让他们互相竞争却又能为他所用。

    先帝当初太过急于求成,步子迈得太大,再加上时局不稳,人心涣散,以至于支持他的人太少,反对他的人太多。再有太皇太后出手,他就算是有雄心万丈,怕是也难有发挥的余地……康熙长叹了一口气,合上折子的瞬间,他内心无比复杂,他会对先帝的难处感同身受,却不会赞同先帝略显幼稚的逃避行为。

    对!对于先帝前期的种种不作为以及后期的种种放纵,康熙即便是儿子也有些看不上眼,特别是他寄情于孝献皇后,迁怒于所有人的举动,让康熙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毕竟那些被迁怒的人中包含了他和他额娘,他对先帝有孺慕之情,那是身为人子的天性,但除此之外,他对先帝最深的感触大概就是那一腔怨愤之意了。

    康熙嘴上不说,但是心里明白,有怨愤之意的并不只是他一个,二哥、老五等兄弟以及后宫那些太妃们,谁对先帝没有怨言,而正是因为这份怨愤之情,康熙才会吸取教训,下定决心做一个合格的帝王,但似乎不管他怎么做,都难以达到他预想的结果。

    站起身,康熙想着折子上所说的击垮先帝的最后一件事,心里莫名地带着一丝寒意,他以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太皇太后的狠心了,现在看来他对太皇太后的了解还很片面,毕竟能狠下心肠除掉自己亲孙儿的人,真心少见。

    康熙单手握拳抵着御案,整个人不断脑补着关于从前的种种,也许孝献皇后的出现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