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391节 (第4/8页)
的书体,大篆的书体也随李松溪先生学过,后来在师长们的指点下自学,若写大篆还能应付。至于最古老的甲骨文,她在杜教授的影响下,前几年有所涉猎但不精深。 中国公认最早的诗歌当为《击壤歌》,珍卿说没把握用甲骨文写准确,但是用金文写一写还行。莱蒙托夫教授跟袖手静观的同事们说:“不妨看一看。” 这时怡民在上课,扮丫鬟的上官楚铺纸研磨,珍卿扶着袖子闭眼思索片刻,睁开眼时,便沉着地以金文书写《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珍卿绵转地用着腕部力量,一笔笔画出文字的笔画,桌前的大教授们看得屏气凝神,似在研究线条中蕴含着什么神力。上官楚动一动嘴,想给大家伙解释下诗意。一个满脸褶子的教授凶狠地看着他,对口形叫他好好把嘴闭上。上官楚讪讪地动动肩膀,不敢再造声了。 把短短的十三个字书写完,珍卿前襟后背汗湿一大片,毕竟她对这种书体生疏一些,近来也着实疏于练习了。 莱蒙托夫教授他们围着珍卿,叫她好好解释这文字的意思,上官楚瞬间被挤到边上,珍卿勉强扶着桌子站住,拿袖子揩着脸上的汗珠,先给他们讲解诗歌的意思,又逐个解释每个字的意思。文学院那些年高德韶的教授,就用淡淡的语气聊起象形文字,讨论这个字是啥构字法,那个字是啥构字法。有些理科生就诧异,他们洋先生竟然了解一点中国文字。 其实,美国很多名校的学术大拿,对中国当代文化兴趣缺缺,却热衷于研究中国古代典籍,所以有些教授会学点汉语汉字。只不过汉语确实比较繁难,能一直坚持并精通的没几个。但他们读过相关的学术书籍,讨论中国的诗歌文字还是有模有样的。 当观摩过珍卿写中国金文后,后来有一次上语音课,有学生当面跟莱蒙托夫教授讲,汉字是没有传播效率的文字,中国学生自己也附和批判,说汉字音形义的复杂构造,使对它的学习掌握变得艰难,造成了中国成千上万的文盲,也导致发明不出中文的排字机…… 莱蒙托夫教授否定这种意见,当堂为中国的文字辩护: “诚恳地说,我不同意你们的看法。从普遍的意义上讲,构词和语法越简单的语言,它的表意能力会越脆弱,随着文化的复杂演绎,随着学科的不断分化,语言中旧有词语的含义越来越多,一种语言的构词法和语法越简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