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383节 (第5/8页)
《美术史》。教《美术史》的费特朗博士, 是个愿意想办法活跃客堂的老师,而他本身也是一位资深油画家。他讲课总是尽力找来各种图片、照片, 而后用投影灯照给学生们看。费特朗博士今天讲到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与巴比伦文明遗存, 珍卿因在美术馆看过很多相关文物, 听得轻松而又有趣。 费特朗博士今天布置的作业, 是找出代表两河流域不同时期艺术的颜色、线条、图案, 并尽可能找到证据来佐证观点。 珍卿冒着寒风回到住处,发现院中积雪跟昨天一样多,米勒太太的清雪行动好像搁置了。 珍卿回到二楼自己的地盘, 翻出在美术馆临摹的素描,一本本地细细翻看并做记录。五点钟刚把作业写完,听见开门声把书本功课收拾好, 开房门笑着迎接已进客厅的怡民。 怡民说帮珍卿取了好多信, 珍卿先翻一遍发现多是朋友的信, 家信只有四姐从法国的来信。 陆si姐说如今不做衣饰生意,而跟一些中国留学生合开了一家豆腐店。四姐在信中兴致勃勃地说, 豆腐在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素食美味, 但在欧美还是很新异的食物,四姐说他们也不是从头做起, 先头两代的中国留学生, 也有在法国开过豆腐坊, 并将豆腐定义为素食美味, 已上了某些法国素食主义者的食谱。 四姐他们的困境是没法扩大销路, 豆腐坊的盈利十分微薄。因此四姐写信给国内外的家人, 叫大家收集一些豆腐菜谱,看能否由他们的新菜色,引起巴黎饮食界的新潮流。四姐并未指望珍卿寄菜谱,不过跟她白抱怨一下。 珍卿还是替她琢磨了一番。中西饮食文化差别还挺大的,想在异国的饮食界引起新潮流,好像应该从上层下功夫。 跟珍卿系出同门的楚应星师兄,现在那边做着中国驻欧总公使,这是她能想到的排面最大的人。早年楚应星师兄去国前往欧洲,娟娟姐还想叫珍卿在海宁见见他,不过种种缘故师兄妹终是错过了。 然而有件事又将他们联系起来,之前李师父出版《译校注》,基本是珍卿和杜教授全盘操持。没想到远在海外的楚师兄特意打电报来要,珍卿就辗转托人给他寄了一部。他们师兄妹由此算是联系上。楚师兄好像常在法国往来,他接触的外国人自然都是上层。 想到这里珍卿马上有点汗颜,四姐卖豆腐说不定是心血来潮,好不好就劳动公使先生的大驾? 不过四姐显然已经脱胎换骨,不然遇到这么多挫折早就灰心了。珍卿原先算是她的小妹妹,现在也正经是她小嫂子。珍卿思来想去也想助她一臂之力,干脆先写信探娟娟姐的口风,看楚应星师兄有没有兴趣弘扬中国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