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138节 (第2/4页)
孩子,也走上讲台中央,跟诗朗诵的女孩子一起,给台下的观众鞠躬致谢。 然后弹钢琴的女孩儿,拉住诗朗诵的女孩儿,高高兴兴得走下来了。 …… 在教室外观摩的赵教务长,忍不住也热烈地鼓掌——她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 赵教务长一边笑着鼓掌,一边问这班上的国文□□施家和: “这首白话诗是谁做的?听起来颇有蕴意,她这诗里的小青伢,象征什么人物?” 年轻的施家和先生,给赵教务长一指,笑着说: “就是朗诵的那位,叫杜珍卿,小姑娘灵得很,写得好字,做得好诗,挺乖巧的小姑娘。 “据她自己说,这首诗是从前写的,赞颂的就是她从前学校的校长、教务长,还有她的先生们。 “她说那些师长们,在乡下办教育,受到的阻力更大,但他们一直顽强坚持,从不放弃……她很佩服那些师长。” 赵教务长颔首说道:“我晓得她,她在招考里拔得头筹,我们破格让她上了一年级。倒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小小年纪,心志也颇不凡。” 大家都颇为奇异地,仔细看那个小女孩儿。 小姑娘还没有完全长开,看起来不起眼的样子。 但她刚才在台上朗诵,还有在台下跟人说笑,都是利落洒然的的形态,一点不怯场。 管教务的次长孙先生问:“杜同学是南方人吗?听她诗里伢长伢短的呢?” 说得周围的领导□□,都不觉笑起来。 施家和先生解释道: “她是禹州人,但来了海宁许久,习染不少南方话,就带了一点出来了。” 大家不免谈论了一阵她。 赵教务长回过头来,谆谆告诫大家:“像杜同学这样,各科优秀又有特长的,你们要因材施教,让她发挥特长,不要搞什么平均推进……” 教室里面,接下来又有其他同学,上去朗诵表演,领导们略看了一会儿,看时间差不多就要走了。 赵教务长跟本班的□□们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