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农门科举奋斗日常 第146节 (第2/5页)
只寥寥几句话,句句在点上,姜茵茵怕自己忘记某些细节,连忙推了一下陈延,让他记住。 陈延望着自己这个朋友,心想,他去经商不是盖的,是真的啊,有两把刷子。 当日,陈延在程家听程瑞畅谈生意经,神采飞扬,顺路看了看好友的一儿一女,俩孩子一大一小,都是可爱的时候,让茵茵回家的时候还多了几分惆怅。 “怎了?不舍得了?” “也没有。”姜茵茵行在青石砖组成的小路上,看着屋檐边的雪,拢了拢长毛披肩,“在想,我们以后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 陈延:“以后在想。”现在,还早了些,再等等把,小姑娘年纪长些,身体也会好一些。 有了帮衬的人,茵茵在江南的采购之路平顺了很多,陈延也很珍惜这五十来日的时光,主持和同亲朋好友们的餐宴,又开始筹备即将到来的新年。 然后他就发现,快过年这段时间,家里来送礼的人好多,但人家并不进来,只放在院门边,有时是一些鸡蛋、有时是一些菜,半只鸡。 陈延刚收到时,十分惊讶,想把送东西的人找出来,然后还回去,不过爷奶对此看得平常,制止了他的行为。 陈延有些疑惑,老陈头睡在躺椅上,有些自豪地讲述起了和这些‘小礼品’有关的前因后果。 那年,也是一个雪天,门口忽然有人放东西,虽不贵重,老陈家也不敢贪,家中有些见识,不缺银子,极爱惜陈延的为官的官声,多方打听,总算找到了送东西的人。 但打听完后,这东西却还不回去了,盖因他们都是京郊的一些农民赠送的,先前,京城向外推行人肥种田,江南也有许多百姓受益。 有余粮、有余钱,知晓这法子是江南人陈延想出来的,他家又在府城这边,大家就趁着年关,送了点菜。 老陈头现在还记得那些人说的话:也不值几个银子,就是想送给青天大老爷。 那些人赞叹的目光,让老陈头极度快乐,与有荣焉。 陈延听完,微微一怔。 没再说什么,把东西拿回了家里。 将至腊月三十,江南路边也染上了一片红,红灯笼、红绸缎,到处是敲锣打鼓的商家,有的会做生意的,甚至在门口请舞狮队,陈延带着茵茵穿梭在街道口,后者一脸好奇看着这路上的一切,嘴里不住发出惊叹的声音。 “怪不得我爹说,江南富比京城。”姜茵茵感慨,“这里真的太美了。” “江南之景最震撼的,应当是元宵后的夜航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