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农门科举奋斗日常 第114节 (第2/5页)
适合种植根茎类植物,还是有大批的田地种了五谷,以至收成并不理想。 还有,西北许多地区的土壤十分肥沃,但由于地广人稀,开垦的土地十分有限,竟然有地空在那里!这不是极度浪费吗? 陈延从后世经常看到移民,本朝也会有灾民迁徙,那是否可以组织一些受灾地区的民众迁徙然后集中垦地种粮呢?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信息’的不流通。 有些发达的地区的农人,会研究一年四季,如何才能不让地空着,如何最大程度合理化种植,施肥、追肥,有的还在纯纯靠天吃饭,是不是可以共享一下呢? 就像昔日的稷下学宫招揽名士三千,百家争鸣,今日圣上是否可以效仿前人,招揽经验丰富的种地之人,因地制宜研究如何种地? 埋头苦干不如细心研究,得一人研究成果,便可造福一方千万百姓。 这不是能一眼就看到效果的东西,但一旦有了成果,必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陈延觉得这个,陛下应该会感兴趣。 接着就还有一些不是很成熟的图纸,因为他不是工科的,对某些利民图纸也仅有史书上简短的描述,看来以后得找机会去一去工部,看看能不能让工匠朝着他脑子里的想法研究。 农业发展了,解放生产力的同时也能多种植经济作物,到时候整个商业水平上去,也许还能效仿宋朝,资本主义社会稍萌芽,再在那样的基础上发展科技、科学。 时代的发展是跃进性的,说不定将来在有生之年,他也能见一见后世十几世纪的场景呢。 想远了,陈延搁下笔,打了自己两下。 不可发散,不可妄念,要记住,自己还是处于封建时代,要管住自己的思想,谨言慎行之。 - 《当代建议》一书整理告一段落后,陈延又去藏书阁充电了,在看书的过程中,他听闻陛下有口谕赞什么什么讲史者,特意差人来翰林院派赏了。 天子赏翰林院学士、编修,这是常有的事,一般不会赏金银(太俗),以笔墨洒金贴、孤本及折扇这种沾点文墨又带着上位者青睐的物品为主。 但这样的赏,一般只给宠臣。 陈延拍怕身上的灰从藏书阁里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