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七章 飞梭 (第1/5页)
二十万里的水路疏浚,和三十万里的官道道路硬化,并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它是一个民生问题。 廷议进行了将近一个时辰,四万里的长江主干道的水路疏浚的决议被通过。 但是道路硬化只是通过了石景厂到煤市口,以及德胜门到大明皇陵这两条道路硬化。 具体的成本,还需要到两条道路修建完成,才能决定。 贵是一方面,生产不出那么多的水石灰,是第二方面。 朱祁钰揉着略微肿胀的脑阔,离开了文华殿,向着讲武堂而去。 道路硬化,成本太高了,但是大明的确有非常普遍的道路硬化的需求。 朱祁钰的目光看向了手边的一本书,是元人王祯写的《农书》,在农书中记载着一种纺车,名叫水转大纺车。 这种水转大纺车,有32个纺锤,每车日产量100斤。 如果使用手摇单锭纺车,一天能纺棉纱三到五两,使用脚踏纺车三锭也只有七八两,纺麻五锭也不过二斤。 这种名为水转大纺车的出现,让松江府成为了大明的纺织中心。 棉花从地里采摘之后,通过轧车去籽,就是汪皇后在泰安宫所做,朱祁钰还全程看了棉花从脱籽成絮的过程,这一步叫做擀。 等到棉花去籽之后,再用四尺长的长弓弹棉花,将棉絮弹的松软,大明最早期是一种一尺长的短弓,现在使用了四尺长的长弓,这一步叫做弹。 随后便是用到了这种水转大纺车。 大明的纺车一共有几种,第一种是手摇单锭纺车,第二种是三锭脚踏纺车或者四锭脚踏纺车,这一步叫纺。 最后一步自然是将棉线织布。 擀、弹、纺、织,是纺织的四大步骤。 朱祁钰看王祯农书的原因是他要给李贤和李宾言断案。 这俩人在南衙吵了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一人一道奏疏,送到了京师。 两个人的争吵是关于畸零女户的安置。 六个博爱乡已经统计结束,大约有六万余人。 李贤、杨翰等人把博爱乡的耆老给抓了,那么这些女子的生机应该如何入维持呢? 自然是纺织业。 李宾言请旨在松江府设置棉纺织造局,专门从事棉布制造,而且拿出了一整套的松江府织造局的方案来。 需要将近一万台的轧车、两万把四尺长的长弓、三万台的脚踩四锭纺车、三千台的水转大纺车、五千台小型织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