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二章 加薪是为了理直气壮的抓贪 (第2/5页)
等同于一个于少保一年的花销。 可是于谦是从一品,那位县令是正七品。 大明正七品的年俸是九十石米,按京师米价折合为四十五两。 但是雍正年间的贪腐案,也是层出不穷。 雍正为清朝的官吏们加俸,是因为他在推动火耗归公。 一直到光绪年间,清朝都是执行的大明的一条鞭法,用的黄册和鱼鳞册,都是万历十五年核定的黄册和鱼鳞册。 甚至连崇祯末年,为了平辽,征辽三饷都没停过。 大家的税法相同,为何雍正就可以给官吏们涨工资呢? 火耗,有的时候,他不是火耗,它是摊派。 大明的火耗和清廷的火耗是不同的,清廷的火耗是额外加征。 雍正就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把这些摊派的火耗,或者说冰敬、碳敬这些灰色收入,尽数充公,然后作为养廉银,发给所有官吏。 这一下子让清廷官吏们的工资涨了十倍到三十倍。 但是雍正悲哀的发现,他的****,根本没奏效,反而是贪者愈贪。 养廉银,是雍正面对贪腐横行的官场的一次尝试。 雍正晚年的时候,痛骂官僚贪心不足蛇吞象,朝廷明明发了那么多的钱,一个知县比明朝一个从一品大员的俸禄还要高! 可是依旧是贪腐无法禁绝。 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先废士绅一体纳粮,再废养廉银,最后搞出了议罪银。 "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似乎贪官格外的多,太祖太宗,抓也抓不完,杀也杀不完。"朱祁钰笑着说道。 这个现象很有趣,明清六百年,只有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的贪官最多,到了后世就没有贪官了! 王直摇头说道:"哪里是没有了,只是不抓了而已。" 王直的意思是,大明自宣德年间后,就开始了漫长的默认腐败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了清末。 在朝廷发不出去俸禄的情况下,冰敬、碳敬应运而生。 三年一次的大计,逐渐变成了藏污纳垢的工具,卡吃拿要,朋党丛生。 朱祁钰发笑的原因是,后世的美利坚,也没有贪腐,因为人家那边是合法的,默认的,不会被追究的。 一如明清。 "朕记得朕停了俸,说要足俸对吧,定好俸禄之后,就把景泰四年按新俸发放吧。"朱祁钰做出了决定。 加薪。 时代在发展,消费水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