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四章 这就是贤臣良相? (第3/5页)
兴安从小黄门手中抱了一堆的奏疏放下,无奈的说道:“陛下,弹劾吏部尚书的奏疏…” 朱祁钰看着数十本奏疏,眉头紧皱的说道:“都是弹劾王直的?” “是。”兴安点头,陛下的脸色已经从兴高采烈,变得阴云密布了。 朱祁钰颇有些无奈的说道:“解祯期犯了错误,为何一定要扣在王直的身上呢?” “败则怀恨在心,胜则反攻倒算,还真是文人风骨啊。” 解祯期借着王直的名义胡作非为,跟王直有什么关系? 王直推行吏治,把人得罪干净了,这稍微出现了些状况,便被群起而攻之。 兴安想了想说道:“我不杀伯仁,伯仁因而我死?” 这个典故,就是王直的先祖,东晋宰相王导所言。 西晋晋怀帝、晋愍帝被匈奴所俘,琅琊王氏帮助晋室衣冠南渡,辅佐晋元帝建立了东晋,便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格局。 一山不容二虎,王氏和司马氏就王位展开了极为激烈的争夺。 当时王导的哥哥王敦起兵叛乱,王导在朝为官带着妻儿老小诣阙请罪,请求晋元帝的宽恕,当时周顗入宫为王导求情,周顗的字即为伯仁。 周伯仁,为王导辩白,但是王导并不知道。 王敦起兵成功,大权独揽之后,就问王导,这个周伯仁能不能信任,能不能用,要不要杀,王导都一言不发。 最终,周伯仁被王敦所杀。 王导后来才知道,周伯仁为他辩白了,才悔不当初的说了这句,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兴安的意思,就是王直虽然没有作恶,但是王直的故旧之情、戚畹之谊做了恶,那王直也应该引咎致仕。 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比如之前的吏部尚书郭璡,就是因为亲友不法被罢官,杨士奇也是因为儿子不法不得不致仕。 王直现在的戚畹之谊解祯期,指示游堕之人,围困松江府市舶司,也应该以相同的理由致仕。 朱祁钰大概翻开了一下那些奏疏,理由大致和兴安所言的一样。 他终于理解,胡濙为什么不一直不让自己儿子考科举了。 他有些好奇的问道:“王直怎么说?” “王尚书也上了一封奏疏。”兴安从奏疏中拿了一本出来,稍微停顿了下说道:“臣以为,王直所言有理。” “哦?”朱祁钰看完了王直的奏疏,满是感慨的说道:“真的是花样百出啊。” 王直此时选择致仕,虽然有点晚节不保,但是也算是平安落地,荣归故里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