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七十六章 亡国之策、亡国之臣、亡国之君 (第5/6页)
船厂,想要上谏的内容。 皇帝说的是人亡政息的大事,于谦要上谏的也是此事。 人亡政息,是大明朝的悲剧。 太祖皇帝龙驭上宾之后,军卫法立刻败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除了在九边之地已经很少讨论卫所如何。 太宗皇帝龙驭上宾之后,七下西洋最后一次在宣德九年,刘大夏藏匿了海图、宝船图,甚至到了嘉靖年间,因为真假倭使争贡,市舶司最终被废置。 兴文匽武代替了兴文振武,大明走上了一条奇怪的路。 正统年间的兴文匽武,随着皇帝的一点点改进,也有了人亡政息的趋势,当然大皇帝走的是兴文振武之路,大彰教化之功,振兴武备。 但是皇帝走后呢? 皇帝的这些政策,如何保证不会人亡政息呢? 于谦想要用的手段就是万民所系。 如果这四万里的水路被打通,那么松江市舶司的大势已成,事涉整个长江流域,万民所仰之事,如何废止? 这就是陛下所言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于谦已经开始想,景泰新政,如何能够妥善的、稳定的、长期的运行下去了。 即便是子孙不肖,这条大江的水路,滔滔不绝,这就不是少数人三两句话,能够决定了。 朱祁钰点头深吸一口气,从兴安手中,拿起了朱笔,批红了于谦的谏言说道:“那就先从这四万里开始,十年不够就二十年,至于这二十多万里的水路,百年不够,就千年!” 于谦写的不是具体的政策,而是谏言,是一个方向,是需要经过廷议、朝议、计省商议,最后才会确定派人去执行。 朱祁钰准了,只是批准这件事去推行。 万民所系之大事,才不会最终被废止,人亡政息的悲剧,应当终结,长远的规划,才是大明兴衰的关键。 于谦是良言,朱祁钰嘉纳此言。 不就是四万里吗! 浚! 朱祁钰笑着说道:“唐贵人产下皇子,朕决定给他取名朱见浚,取意浚通这二十万里的水路。” 于谦这才知道,陛下又有了皇嗣,赶忙俯首说道:“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朱祁钰站在秦淮河畔,看着滔滔不绝的长江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