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公侯优游享富贵 势贾食租死安逸 (第1/5页)
“首先,我们必须要清点隐户,保证大明的丁口,在朝廷的知晓范围之内,所以要推行大计,要清田,要制定田册和鱼鳞册,减少占据劳力本身。” “其次,我们要尽量将劳动资料,控制在朝廷的手中!减少势要商贾的依靠劳动资料对劳力形成朘剥和朘剥式积累!” “最后我们要完善大明律,给各州府县官员在核定此类案件的时候,以斗斛权衡印玺仁义的支持!” “对,这就是臣想到的三点。” 李贤觉得自己说的条理极为的清晰。 朱祁钰颇为赞同的说道:“你讲的都对。” 李贤疑惑的说道:“臣愚钝。” 陛下并没有对他的这三条谏言有任何展开性的描述,是对这三条谏言,不满意吗? 朱祁钰想了想,平静的说道:“洪武年间就已经做过了大规模的清田和计丁,并且历时十年才完成了黄册和鱼鳞册。” “掌控劳动资料,在宋朝的时候,全都以官办专营为主,无论是盐铁煤矾等等,甚至连粪便都选择了官办专营。” “这些官办专营的出发点都是极好的,比如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在制定政策时候,曰:本息随二税偿还,各收息二分。” “但是最后都变成了青苗贷,和我们大明当下的青稻钱。” “二分利,变成了五分利,甚至变成了十分,五成利。” “朕以为太祖高皇帝是英明的,在洪武年间废除了官营官冶所等事儿,定凿山伐石之禁,劝农重桑,本身并不是昏聩的决定,甚至是英明的。” 时代不同,矛盾不同,所需要执行的政令也各不相同。 洪武年间废除了官冶所,其背后的思考,是那时候元末失纲,群雄蜂起,庶民朝不保夕,人口极度凋零。 朱元璋是一个很英明的君主,他制定的许多政令,或许在他们这些后人看来,是略显有些笨拙,但是在当时,却是最合适不过的。 “你说的这些,朕都在做,这个思路并没有错,相反,朕非常认同你的想法。” 朱祁钰笑着说道:“但是我们还是要实事求是的做事,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 李贤的思路朱祁钰是非常认可的,他没有展开描述。 是当下的生产力达不到,需要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才,更多的知识,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李贤俯首说道:“陛下圣明。” 朱祁钰喝了口茶,笑着问道:“所以这就是你的第五问吗?势要商贾和劳力之间的矛盾的本质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