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三章 朱门迷醉权贵喜,囹圄沧桑生民怨 (第3/6页)
选能战之士,亲自教谕,庶弁将得力,则军政可望振兴。” “若是随时都有倾覆之危,人心汹汹,某诚无良策。” 也先眼前一亮,讲武堂? 也先认真的想了许久说道:“先生大才!” “好!极好!对,庶弁将得力,才能振兴军务,我怎么没想到呢?若是庶弁将得力,集宁之事,断然不会发生!” 这其实是个大坑,王复给瓦剌的人埋下一个十分恐怖的大坑。 皇帝利用这讲武堂把所有庶弁将变成天子门生,那其他的势要豪右之家,自然也可以把讲武堂变成瓜分军权的饕餮盛宴。 这也是当初陛下办讲武堂之前,反复筹措,最终陛下自己坐班讲武堂,谁伸爪子就剁谁脑袋,这才无人敢做。 但是瓦剌有这样的决心吗?也先有这种野心吗?台吉们可不会老实的。 真的想弄一个行之有效的讲武堂,需要什么? 需要一个威望很高的皇帝和一位善战之将坐镇,需要有运转正常的朝廷,需要内廷有能干内官、需要有工部尚书,需要遴选功勋之人。 办讲武堂,绝非是脑袋一拍,我要办军校,就可以完成。 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它。 否则这瓦剌办的讲武堂,就会变成刺向瓦剌咽喉的剑。 大皇帝一直等到授勋、大阅,才开始让军生入校,前前后后,经过了多少博弈? 瓦剌一拍脑袋,我要办军校,我要让庶弁将得力,我要振兴武备,就能成功? 而且,大明的讲武堂是需要兵书教授,瓦剌人有这些吗? 瓦剌人并没有。 若是朱祁钰知道王复的想法,就知道王复的这些担心都是对的。 比如鞑清朝小站练兵的袁大头,直接把鞑清给拱了,最后自己复辟当了皇帝,当然也只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比如黄埔军校,革命的摇篮。 王复的担心都是对的,但是谁让太宗皇帝是个造反起家的人呢? 如何防止京营造反,文皇帝说的很清楚了,每日操阅军马,只要没死,天上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