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三章 京察 (第4/5页)
规模的盘点。 尤其是贪污之事,洪武年间会剥皮揎草,永乐年间为流放,宣德年间为罢黜。 到了正统十年的时候,京察就变成了自陈以取上裁,就是自己写陈情疏去裁定。 就是自己写个奏疏,草草了事。 王直自然不是请的陈情疏这种糊里糊涂,和稀泥的京察法子。 那是当年三杨忽悠年幼的正统帝搞出来的,王直请的自然是四部联手,稽查京官的手段。 朱祁钰坐直了身子说道:“朕常听闻,朝中阁臣、六部明公常庇佑属下,挠饶察典,致群臣相争,势若水火,致使京察大计,流于形式,且常常借机停摆。” “长官往往博宽大之名,每届京察,只黜退数人,虚应故事,其余一概优容,而被劾者,又不免冤抑。” 正统年间的自陈疏的京察,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主少国疑,若是大规模京察,权臣撕扯争斗,则党祸立起,于国不利,所以只能让四品以上的官员自己陈情了。 自古危亡之事,莫过于:君出、虏入、播迁、党祸,四者旦夕之势,而存亡之判也。 为了避免党争,祸起萧墙。京察之事,流于形式,借机停摆,都是有一定的内在原因。 朱祁钰看着群臣们颇为期待的目光,斟酌了许久说道:“这样吧,六部尚书、都察院总宪、各寺寺正,由锦衣卫、司礼监和东厂负责,其余京察由有司负责,朕也不让你们为难。” 小吏查大官,会导致什么结果? 就是小吏不敢查,不敢动。 之前胡濙反驳御史贺章弹劾之时,一品出不是皇帝要他下课,立刻转头,整个人气势一变。 但凭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去查六部尚书,实在是太难了。 朱祁钰自己查六部、都察院掌管,六科给事中、通政司、都察院御史纠察其余京官,至少可以掐掉明公常庇佑属下之事。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俯首高声说道:“陛下圣明!” 朱祁钰说的京察、大计,是两个名词,京察是专门针对京官,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