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桥到崖山_哲宗亲政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哲宗亲政篇 (第2/4页)

说了好半天,发现宋哲宗仍还是安静…

    时间到!他只好告退走人。总不能拎起宋哲宗的龙袍领子。命令皇帝一起高喊变法派该死吧?

    消息传开,旧党一片茫然,小皇帝到底在搞什么?这样安静,实在让人心惊肉跳。不过也很可能什么都没搞,因他和高太皇太后在世时一样嘛,一直很安静…安静中有的人变得松泄,有的人开始收拾行李,准备闪人!

    斗争中幸存的人都有独特预感,尤其是那些被斗争过的人。如苏轼,他感觉到危险在一步步逼近!他预感对了,不久后,宋哲宗全面开始对章惇、吕惠卿、曾布等新党人复官。复官,并不是一下子恢复到原来官职。而是一点点向上升,从闲散的、只有工资没权力的“宫观”职,如章惇这时是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只是主持了一个道观,从这基础上升起,给一点点小实权…

    只是这种程度的升职,苏轼立即决定撤退!他写了辞职信,主动要求外放。哲宗同意了,临走前,苏轼写了份奏章,这份奏章在历史里很有名,因历代公认,苏轼当时说得太理智、太耐心、太切实了“…陛下圣智绝人,春秋鼎盛,臣愿虚心循理,一切未有所为,默观庶事之利害,与群臣之邪正。以三年为期,俟得其实,然后应物而作,使既作之后,天下无恨,陛下亦无悔”意思就是皇帝你是超级天才,年龄又处在最好的阶段。臣希望你放弃高傲遵循道理,在什么都没去做之前,先静观事情发展和臣子们的心性。要观察三年,等你看清楚,心里有底,然后再找个好机会开展工作。这样,你做了后,天下苍生才不会产生怨恨,你自己也不会后悔…

    现在让我们来切换视角,以宋哲宗的眼光来看——

    关于吕陶,他提出的两点让宋哲宗蔑视。自从亲政以来,我什么都没说没做,为什么你会怀疑到新党重新登台?开口闭口都是国家利益,似只有旧党才能代表国家利益,反之如引用新党,就是败坏国家利益了?谁给你的唯一确定权?你是皇上还是我是皇上?第二点让人更忍无可忍,以高太皇太后8年多来的作为,我早已身受其害,不追究也就算了,你居然要求我出面,去压制要求清算的声音?是可忍孰不可忍!尤其过分的是,为达到目的,你还搬出了仁宗对刘娥的例子。这简直是荒谬!试问刘娥改变过宋真宗的国策吗?她唯一废掉的是真宗时代的拜神风波。透过这两点可清楚梳理出吕陶的小心思,不用新党、尊崇高太皇太后,这2点达到,旧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分析出这2点,宋哲宗能保持沉默,已相当有涵养了…

    关于范祖禹,他提出的太监问题看着很正义、很光明,里面却有内幕。首先注意是复官而不是升官,这个区别很重要,也就意味着这几个太监以前是被贬职的。被谁贬的呢?只能是高太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