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王李起义篇 (第3/4页)
> 同时,赵保吉在西北作乱。消息传来,皇帝大怒。20日,派李继隆为主帅、尹继伦为监军,发兵征讨。 21日,赵光义必须正视在四川的叛乱了。但问题在最开始时就出现了,派谁做主帅入蜀平叛?这时里忧外患,你信不信派错了人,当年孟知祥监守自盗、建立后蜀的事再重演一次?何况手头现有的将军们。能让他放心的、能力过硬的也实在太少了。想来想去,他派出了撒手锏——大太监王继恩。这人政治绝对可靠,久经考验。军事能力嘛,人家王公公也是出生入死在前线刀丛里滚过的人。雍熙北伐,是谁从前线给皇帝带回曹彬在岐沟关大败的消息?就是这位王大公公。尤其是他还有一先天优势——他是太监。谁听说过太监割据称王的? 于是李继隆、王继恩2路大军迅速启动,奔赴各自的战场… 而此时的李顺要抢在宋军入川增援前奔向2个点:一是屯积大量宋军有生力量的梓州。另一个是剑门关…他要把入川道路锁死,且还要把川内所有宋军都消灭…但别忙,还有一至关重要的问题——次序。你先打梓州?还是先拿下剑门关? 李顺的选择是派相贵率20余万重兵扑向了梓州。至于四川的门户天险剑门关,他只是派出了几千人去攻打…这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他的败亡… 剑门关守将叫上官正。手中只有几百老弱残兵。正准备拼命。结果先盼来了救星。成都监军宿翰带着从成都城里逃出的败兵。两人合兵一处,立即超过了李顺派来的几千人。这样还守什么关?宋军直接冲了出去,李顺的几千人大败,逃回去的只有300人。而这些人逃回成都后全被李顺杀了。原因是他们“惊众”就这样。宋军入蜀的大门被保住了。2月22日,朝廷任命上官正为剑州刺史、宿翰为昭州刺史。 至于梓州,话说四川容易让人感觉安逸,时间长了就开始放松。但梓州知府张雍却不。警觉得就像他才是造反的人。 李顺没进成都前,他就开始琢磨着怎么守城了。先是训练原有的城防部队,觉得不够。又临时招募了4千多人。没钱发饷?不要紧。动用附近州县库藏。没武器?更简单。庙里的铜钟给我化了,铸成箭头。再砍了大批木料,准备大批绳索,彻底备战。且向朝廷申请救兵。 救兵还没到,但他和上官正一样的好命。同样从成都败退下来的卢斌带着10州之兵路过他这里:卢斌,你哪也别去了。我委任你为梓州监护之职,就在这儿给我看家!另外,张雍还在城外新挖了条护城河…这样的城,李顺派来的20万饥民能迅速攻破吗?结果80多天过去了,梓州城巍然不动… 3月5日,高丽投降大契丹,始行大契丹正朔,用统和年号。 西南、西北2战区同时开战,但动作最快的人却不是李继隆或王继恩,而是大宋定难军节度使兼职大契丹西平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